loading...
分类: 寄宿体验

专家讲座 | 为什么出国前的乖孩子,出国后变得让人不认识了?

阅读量:

很多家长把中学阶段的孩子送出国,都免不了担心孩子会成为“断线的风筝”,如何避免呢?

专家介绍:

刘亚楠,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获得匹兹堡大学社会工作硕士。在中美两国拥有多年的社会服务、项目运营、教育教学管理经验。致力于从学习能力、行为心理、文化沟通等维度帮助学生获得最佳的留学和寄宿体验。


大家好,我是双语导师刘亚楠。

双语导师的角色就像是一座桥梁,连接了留学生、家长、寄宿家庭、和学校。我们每个月都要联系通过多个途径直接了解留学生的学业和寄宿生活,及时收集来自各方的信息,帮助学生从语言、心理、行为、沟通等方面更好得适应在美国的生活。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聊聊亲子沟通的话题。亲子沟通是亲子教育的主要途径,也是维持良好家庭关系的有力保障。 所以这个话题不仅是留学生家长重视,也是所有家长都非常关心的。很多家长把中学阶段的孩子送出国,都免不了担心孩子会成为“断线的风筝”。我自己带过的学生里面,也出现过经常对家里“失联”,家长需要通过我们联系住家,才能和孩子通上话的情况。没有良好的沟通,家长无法知道孩子是否安全健康,无法了解孩子在美国的真实情况,那么“留学成功”也无从谈起了。

我认为,好的亲子沟通习惯,是应当贯穿在孩子整个成长的过程当中的,孩子也是会始终从中受益。但是小留学生们对沟通的要求更不同、更特殊。低龄留学生年龄大多集中在13-18岁,也就是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孩子从生理,到心理,都会产生巨大的变化。很多家长会感叹,原来很乖很听话的孩子,有时候变得像“不认识”了一样。青春期的孩子,自尊心、荣誉感、独立意识、对友谊和其他多种感情的向往都会达到空前的程度。所以在建立出国打算的时候,我建议家长们就要在生活中观察和建立一些沟通习惯:

(1)坦诚,坦荡真诚是顺畅交流的基石。坦诚的难点在于“双向性”,要想孩子坦诚得表达自己,家长也要坦诚得面对孩子,要创造放松、真诚、无压力的交流环境。

(2)信任,不随意怀疑和挑战孩子。信任不等于盲从,不等于听之任之。信任在于维护和肯定孩子的独立意识,当孩子表达需要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或者独处时,没有信任,家长就无法。

(3)尊重,接纳青春期孩子的自尊心和情绪。尊重主要体现在,在和孩子意见、处理问题的办法不同的时候,家长能够换位思考,能够在分歧中保持冷静。

(4)理性,避免直接冲突和出口伤人。理性沟通,要求家长首先要有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控制能力相对较弱,处在“一点就着”的特殊阶段。这种表现普遍且正常,不是孩子“故意找茬”,这本身就和青春期的生理发展有关系。

(5)严格,言出必行,遵守规定。这一点听起来和以上有些冲突,但是在孩子的独立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能达到顺利留学要求的情况下,言出必行就非常重要。

留学之后,该保持怎样的沟通频率呢?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大概发现了以下几类同学,不同的性格和不同的成长背景,导致他们出国后与家人沟通的频率也大有不同。

疏离型

和父母的沟通频率比较低,一般1-2周沟通一次。并不会主动询问学生生活、学习的细节。有时候开玩笑说父母已经忘记有孩子的事了。

适合学生:独立能力很强,有主见,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抗压能力很强,倾向于独立作出行为和决定。如果孩子符合以上几点,而且有自己做决定的强烈愿望,家长需要学着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其实“给孩子信任和空间”,有时候比“代替孩子做决定”,还要难很多。

疏离不等于【冷漠】,更不等于沟通质量低,而是父母和孩子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上,更多得尊重对方的选择,更少干涉对方的决定。但是在低龄留学中,疏离型沟通的适宜人群比较小,大多数孩子并不能完全独立做决定。

开放型

沟通频率不确定,一般是一周1-3次。
和父母就像朋友,有事一起商量,愿意分享,也愿意互相倾听。平等型的沟通在父母和孩子意见不合的时候,或者在留学生活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因为双方比较容易保持平静,理智思考,共同商讨出最合适的解决方案。

适合学生:独立能力较强,有自己的想法,同时沟通欲望较强,比较乐于和父母分享的孩子。平等型沟通的优势非常显而易见,但是劣势依然存在,那就是这种模式要求父母和子女之间保持一种“平衡”。一旦任何一方冲动,产生激烈的争吵、命令、冲突,那么这种模式就会受到挑战。

依赖型

对父母依赖性较强,沟通频率很高,有时甚至一天好几次。

过度依赖父母虽然不一定是好现象,但是依赖型沟通仍然适合一部分学生。依赖型沟通首先说明一个问题:孩子对父母是非常信任的。如果父母能够抓住信任的契机,多多鼓励学生,帮助他逐渐独立起来,那么依赖型沟通是可以渐渐转化为平等型沟通的。当然,如果依赖型沟通中,父母过于强势,也会导致依赖型沟通向另一个方向发展:高压型。

高压型

大家看这个“高压型”,首先会想到的是父母压制孩子,这种情况占了大多数。但是也有少部分,孩子非常强硬,一意孤行,拒绝和父母沟通或者沟通质量非常差,出现对父母大吼大叫等情况。父母高压,试图掌控孩子在美国的生活,容易造成孩子表现极端化:要么非常叛逆,要么非常懒惰没有主见。

有一个基本事实,虽然对爸爸妈妈们来说有点残酷,但是很现实:那就是孩子到了美国,父母已经不可能完完全全为他们“遮风避雨”了。过度保护,或者独断专行,有时候反倒助长孩子的懒惰或劣习。前段时间大家都非常关注的留学生虐待案,有个涉案学生的家长来到美国,还试图贿赂证人,结果导致自己惹祸上身,面临严厉法律后果。这就是“大包大揽”。

但是在实际沟通过程中,许多家长和孩子都是“混合模式”,也就是以上2种或多种的混合。

我们前面讨论过的沟通原则,【坦诚,信任,尊重,理性,严格】,慢慢细化在小留学生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中,其实能延伸出很多好的沟通效果。

例如尊重寄宿家庭的其他成员,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同学们团结友爱等。我猜很多人都看了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小别离》,剧里的朵朵妈妈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母亲。她经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说出伤害家庭感情的话,然后再陷入后悔,通过重复“妈妈爱你”试图博得女儿的理解。但是女儿还是和她的矛盾越来越深,沟通效果越来越差。


好的亲子沟通,承载的其实就是表达“爱”的能力。父母的爱和支持,留学生们不一定能全盘接受和吸收,但是在他们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其他力量比父母的影响更深远。

我和家长、老师、朋友们探讨留学和教育的时候经常说,留学是一场修行。父母是第一位老师,其他老师都是第二位老师,但是小留学生们的道路和修行,归根结底还是要靠自己去探索。我们能做的,就是给他们耐心和陪伴,用自己比他们稍微多一点点的经验,为他们提供思考和看待问题的另外一种方式。今天的讲座能涉及的只是一些微小的方面,我们也期待在以后的讲座中,和大家更深入得关注低龄留学的方方面面。

谢谢大家。